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留言
老黄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5-07-29 帖子: 26514 来自: 太平 --〉关丹
发表于: 23-11-13 星期六 9:53 am 发表主题: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钱淑英博士到了。
不过,出境时却遇上一些麻烦,差点要被遣送回国了。
话说老师下机后,随着大众入境。可是,把关的说老师没有填写入境表格,要老师去填写,老师却怎么也找不到表格。问了空姐,都说现在不必了,只要两根拇指一按就行。可是,把关的却一直不让老师出境。
还好老师给了我电话,我给老师联系了。
老师把电话交给把关的小姐。
对方英语也不会讲,跟我说国语。
她说她要老师出示回程票,不是填写什么表格。
我跟老师说了,老师说她听懂ticket,出示了啊!
再递给那个小姐。她很不耐烦的说回程机票还没有confirm,不可以。我问她那该怎么办,她说她叫老师上楼上去办手续,她一直tak faham。
天!马来西亚,我的国家啊!怎么机场有这样的职员?这是对待外国游客的礼仪么?
后来我才知道,老师的机票是中文的。
把关的看不懂,所以在那边嘀嘀咕咕,还跟老师说要让她回去。
老师被这样折腾了好久。还打了电话回国问赵霞老师。
最后灵机一动,换个通道,顺利出境。
第一天,我们带老师去马六甲游。
感谢阿毛、佳仪、芊有出来接待,到麦哥娘惹餐厅吃晚饭。 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履历: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2123
部落格:http://wongsienbiang.blogspot.com/
返回页首
老黄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5-07-29 帖子: 26514 来自: 太平 --〉关丹
返回页首
老黄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5-07-29 帖子: 26514 来自: 太平 --〉关丹
返回页首
老黄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5-07-29 帖子: 26514 来自: 太平 --〉关丹
返回页首
老黄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5-07-29 帖子: 26514 来自: 太平 --〉关丹
发表于: 27-11-13 星期三 9:13 pm 发表主题:
11月25日(星期一)上午约10点我们离开甘孟,先到万佛殿check-in,然后由太太载老师到附近景点看看。
下午我们都到了佛教会准备营会的工作了。
5点,儿协会议,开到7点。
这时,我们赶去cherating海边准备看萤火虫。
岳老师在博客这样写:
引用:
晚上,我们一群人到离关丹大约近一小时车程的地方看萤火虫,不过黄老师只用了大约四十分钟。原来一直坐的是余老师开的车,一直以为女性中很少有人有我这样的车技,可是到了余老师这里我不敢说什么了。但是!听好这个但是,坐了黄老师开的车,余老师也就算不上什么了。刚下过小雨,雨刮器不停地摇摆着,山道弯弯曲曲,高高低低,路灯昏暗甚至没有,黄老师一路狂飙,140码,还不时地打电话与先期前往的余老师联系,不时地听着手机导航的指示,不时地询问学慧(黄老师家的老二)在哪里拐弯。天!他居然不认识,还140码!本来想睡觉的我,还敢睡觉?还能睡觉?一辆辆地超车,丰田汽车发出昂昂的叫声,就像是在F4赛道。
到了萤火虫观看地,一位专门研究萤火虫的男子接待了我们。萤火虫我们小时候也见过,可是已经久违了,居然现在要花钱来看萤火虫。我们一行人被安排上一只小船,小船在狭长的河道里向前行驶。这位导游告诉我们,六年前这条河道两边的萤火虫很多,但是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河道两边的灯光越来越亮,萤火虫缺少了一种安全感。
船越往前行驶,灯光越暗,坐在船上只能隐约看到岸两边高高的黑色的树的轮廓,可是看到的萤火虫却越来越多。导游完全使用英文讲述,我是一丁点儿都听不懂,只能从他讲述的语气和语调中,隐隐感受到一种神秘、恐怖,就像在看带有神秘色彩的英语原版片时,总能听到一个老人的声音娓娓讲述故事的前生。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这样的声音就能把我们带入到神秘的意境中。导游说,他能和萤火虫对话,还能将萤火虫吸引到我们身边来。于是他两手并用,右手拿着一只发着微弱的红光的手电筒,不停地上下左右晃动,左手配合着做出招来的手势。真是神奇耶,萤火虫真的向着我们飞了过来,停在我们的头发里,我们的膀臂上,手指上……据说,萤火虫会给人带来好运,那就让好运包围我们吧。
导游一刻不停地说着,很陶醉,旁边的小姑娘热心地为我做起了翻译。导游说,全世界共有200多种萤火虫,马来西亚共有8种,而这条河上只有这一个品种,而且他的这种和萤火虫交流的方式,也就仅仅适用于这条河上的萤火虫。萤火虫寿命一般只有一个月,雄性萤火虫的灯火会亮一些,雌性的会暗淡一些。雄性萤火虫和雌性萤火虫交配后,雄性萤火虫就死去了,雌性萤火虫就会飞到岸边,将它们的受精卵掩埋在泥土里,从而孕育新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履历: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2123
部落格:http://wongsienbiang.blogspot.com/
返回页首
老黄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5-07-29 帖子: 26514 来自: 太平 --〉关丹
返回页首
老黄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5-07-29 帖子: 26514 来自: 太平 --〉关丹
返回页首
紫藤花 注册时间: 2012-09-17 帖子: 16
发表于: 29-11-13 星期五 12:18 am 发表主题:
驱车四个小时,终于平安回到温暖的家,这个时候应该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睡觉,但我却辗转难眠。脑海里一直浮现这三天在研习营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的片段。说真的,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研习营,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福气,感恩举办研习营的黄先炳讲师以及工作人员,因为你们的坚持,让我有了这种机缘。再说,能够与两位博学多才的钱淑英博士和岳乃红老师进行咫尺的心灵交流,真是我的荣幸。这两位老师对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热忱以及那一份难能可贵的毅力,让我臣服不已。相对的,这亦让我惭愧自己知识的贫乏,更深深地领悟阅读不只能开拓我们的视野,还能为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生命力,犹如那一泓源源不绝的泉水。此时此刻,耳边一直响起岳乃红老师带领我们朗读儿歌时动听的声音,一直响起钱淑英博士述说一篇篇儿童文学优美的声音。身为大人的我们都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感受儿歌的趣味,一片片欢笑声在课堂中回荡不已,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所以,我们更应该把这种快乐送给孩子们。最重要的是看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公开课,听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说课与评课,我的心万分澎湃,希望能改变自己墨守成规的教学生涯。
返回页首
[ 113楼 ]
老黄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5-07-29 帖子: 26514 来自: 太平 --〉关丹
发表于: 01-12-13 星期日 9:47 am 发表主题:
紫藤花 写到: 驱车四个小时,终于平安回到温暖的家,这个时候应该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睡觉,但我却辗转难眠。脑海里一直浮现这三天在研习营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的片段。说真的,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研习营,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福气,感恩举办研习营的黄先炳讲师以及工作人员,因为你们的坚持,让我有了这种机缘。再说,能够与两位博学多才的钱淑英博士和岳乃红老师进行咫尺的心灵交流,真是我的荣幸。这两位老师对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热忱以及那一份难能可贵的毅力,让我臣服不已。相对的,这亦让我惭愧自己知识的贫乏,更深深地领悟阅读不只能开拓我们的视野,还能为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生命力,犹如那一泓源源不绝的泉水。此时此刻,耳边一直响起岳乃红老师带领我们朗读儿歌时动听的声音,一直响起钱淑英博士述说一篇篇儿童文学优美的声音。身为大人的我们都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感受儿歌的趣味,一片片欢笑声在课堂中回荡不已,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所以,我们更应该把这种快乐送给孩子们。最重要的是看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公开课,听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说课与评课,我的心万分澎湃,希望能改变自己墨守成规的教学生涯。
谢谢紫藤花给的反馈。
我们也希望参与的其他老师/同学可以把反馈放上来,不要让我们只是自我陶醉。
研习营结束了,儿童阅读营跟着开跑。
岳老师还留下,给小朋友讲故事,朗诵,播阅读种子。
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履历:http://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t=2123
部落格:http://wongsienbiang.blogspot.com/
返回页首
thaichong 注册时间: 2011-10-29 帖子: 262
发表于: 07-12-13 星期六 9:28 pm 发表主题: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博客 已上载研习营第一天的报导。
如您手上有第一天座谈会及备课的照片,请寄到以下电邮:ttc860327@gmail.com
谢谢。
返回页首
[ 115楼 ]
kuanghong 注册时间: 2005-11-22 帖子: 5773 来自: Batu Pahat, Johor
返回页首
旅人 注册时间: 2007-06-11 帖子: 591
发表于: 10-12-13 星期二 8:40 pm 发表主题:
在儿童文学研习营的说课环节中,我曾针对“带领学生从罗大里的诗作中看罗大里的为人”之教学方式提出了异议。当时碍于时间上的限制,不能深入地阐明观点,也未有机会和其他老师们交换意见。回来后,抓紧假日难得的余暇,将脑里的思绪做了番梳理。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为什么我反对透过诗作来探析作者的为人?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从艺术角度看。诗歌是经过加工的艺术作品,有极强的“隐晦性”,并不一定完整切实地呈现了作者的“真实面貌”。诗歌固然可以被视为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但它产生的情境是多样化的,作者既可以“为情造文”,也可以“为文造情”。另外,鉴于文学语言的艺术性和特殊性,我们实在很难判断里头装载的可是作者的真情实感,为此作品中所呈现的的形象和作者在生活中的实际形象并不一定是一致的,它甚至可以是相反的,可以是“言行不一”的。我们总不能因为一个人在诗歌中发出了环保的呼吁,就片面地把他归类为环保斗士;因为他在作品中写出了“我们都是一家人”的诗句,就断章取义地评定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一切文学艺术都是形象的艺术,诗歌也一样,为此诗歌的赏析必须以形象的感受为依据。就像我们在欣赏画作时,理应把重点花在画家如何透过色、光、影来塑造形象,而非把画作里的线条当作画家手中的生命线一样进行性格剖析。回到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去探析作者在诗作中所装载的情感,所表现的喜怒哀乐,会否比企图透过作品“知人”“论人”更为合适?
第二,从阅读教学角度看。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倾听文本,和文本对话,因此在课堂上理应把重心放在文本上,带领学生发掘文本的妙处。至于作者的生平、为人等,可选择在课前或课后介绍。了解安徒生的生平,对我们解读安徒生的作品无疑有一定的帮助,但我们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会把重点放在要求学生“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出安徒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还是把重心放在文中的小女孩形象上?至于诗歌赏析也一样,当我们在带领学生阅读年红的作品时,应把重点放在年红的为人?还是蕴含在作品中的诗歌形象?
我们阅读罗大里的组诗的目的是什么?是借助诗歌认识罗大里?还是借助罗大里走进诗的世界?何者为主?哪项为辅?如果只是为了认识罗大里,那应该还有更好的方法。若是想让学生走入诗的世界,那是否应该从审美出发,注重从语言文字的切实感受入手,引领学生去体验去感悟,让他们获得美的愉悦和享受?何不引领他们从诗歌的语言、意象出发,让他们获得一些简单但正确的诗歌赏析方法?使他们对诗歌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不也足矣?那天在课堂上,谈到罗大里的为人时,学生不约而同地提及了“充满想象力”,“充满童真”,这两点正是一般童诗的“共性”(而非作者为人),若能抓住这两点,带领学生从童诗的特性切入,引导他们进一步发掘,品味作者在文中的“想象”和“童趣”,借此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情感,会否更有意思?谈到童诗创作,中国作家柯岩曾发表这样的观点:“一般说,儿童文学应努力从儿童角度去体会生活,不宜过分凸显作家的自我形象,否则就会变成以儿童为题材的成人诗而非儿童欣赏的作品了。”照此说来,若想透过诗作发掘作者的形象,此路岂非明显不通?
第三,从诗歌赏析角度看。历来诗歌赏析可粗略分为两大方法,一是从作者生平出发走入作品,一是坚持从文本出发,并强调“作者已死”。采用第一种方法者相信了解作者生平有助读者更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在马来西亚的课堂上,这样的赏析方法是极为常见的。从了解作者生平开始走入诗歌,和从解读诗歌开始了解作者为人,这两者一样吗?是否能达致同样的目的和效果?读过唐诗的人,谈到李白、杜甫,对他们的“为人”,“性格”大致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但那些有关李白豪放,杜甫沉郁的印象是结合其它背景资料所得来的,而非单靠两三篇诗作就可“看”出的。
光宏当日的诗歌教学由“读”和“品”两大板块组成,这样的安排合情也合理,整堂课予人的感觉还是和煦的。虽然我对他在“品”诗部分,选择以诗论人方式存有异议,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比我想象中的好,不至于“太扫兴”。光宏会选择“以诗论人”不知是否受制于主题教学法?主题教学概念的引进是切合时宜的,它既符合KSSR的单元教学需求,也有望透过整体阅读的方式,打破过去倾向对课文进行局部肢解的僵局。对于马来西亚的许多老师来说,主题教学的概念还是新鲜的,若我们只是凭借文学营里的几堂课,被动、单向地接纳,这样的认识恐怕只流于片面,为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与探索,才能得其精髓。
在总结环节中,老黄曾带笑地呼吁:“同志们,我们的革命还未结束!”,而今研习营虽结束了,但我们的“研习”同样还未“结束”啊,同志们!希望拙文能起抛砖引玉之效,激发更多思考的火花。
返回页首
[ 117楼 ]
kuanghong 注册时间: 2005-11-22 帖子: 5773 来自: Batu Pahat, Johor
发表于: 10-12-13 星期二 10:45 pm 发表主题:
认同旅人的说法,但总觉得我的构思与之并不矛盾。
旅人 写到: 在儿童文学研习营的说课环节中,我曾针对“带领学生从罗大里的诗作中看罗大里的为人”之教学方式提出了异议。
在我的教学构思中,罗大里的诗歌不是一个工具,不是一个让我们认识罗大里为人的工具。进行这样一堂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认识罗大里这个人,尽管读者可以通过教学多少走近罗大里。
罗大里的诗,首先是诗,还是必须从“诗”的角度去欣赏。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几首诗是出自国际安徒生奖得主之手,就肯定它是好诗,或者想方设法去提高诗的地位。诗,首先必须是好诗,是能让人读了有感觉的作品,不管出自何人之手。但欣赏了“诗”,有了感觉后,能否进一步了解这首诗背后的作者?读其文而欲知其为人,大概也是人之常情吧?对一个作家的邂逅、了解、钦佩,乃至追随与信仰,不正是这样发生的吗?
我反对从作家的生平或历史地位出发,去解读作品。毕竟作品才是第一位的,种种后人对其的梳理与归纳只能是第二位的,而且很多时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用二手资料去解读一手资料,只能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形象来说,就是自己挖洞再跳进去。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该由感性入门,在此基础上才能走向理性。对作品有了感觉,才能进一步分析。
因此,我在构思这堂课的教学时,首先做的,是领着学生朗诵作品、感受作品、欣赏作品。之后,再顺水推舟,贯通三篇诗歌的共同点(都出自罗大里),让学生试图捕捉这些诗歌给他们的感觉。“从这几首诗中,猜猜罗大里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并不是想把罗大里的为人给说实了,而只是提供一个思维空间,让学生再一次细读诗歌,捕捉诗歌传达给他们的感觉。这难道不是欣赏诗歌的一种方法吗?
这堂课上下来,我感觉还是挺舒服和自然的,并无“利用”诗歌与“肢解”诗歌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http://kuanghong1987.blogspot.com/
http://blog.sina.com.cn/kuanghong87
返回页首
*小周 注册时间: 2009-07-24 帖子: 2823 来自: 农林园
返回页首
[ 119楼 ]
旅人 注册时间: 2007-06-11 帖子: 591
发表于: 13-12-13 星期五 1:05 pm 发表主题:
kuanghong 写到: 罗大里的诗,首先是诗,还是必须从“诗”的角度去欣赏。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几首诗是出自国际安徒生奖得主之手,就肯定它是好诗,或者想方设法去提高诗的地位。
绝对同意这一点。为此在进行罗大里的诗歌教学时,不是应该回到“诗歌本位”,回到“语感本位”,把更多时间与精力投注在其诗歌的言语意味或情感意趣上,引导学生去感受其文字中的气息及韵律吗?
kuanghong 写到: 诗,首先必须是好诗,是能让人读了有感觉的作品,不管出自何人之手。但欣赏了“诗”,有了感觉后,能否进一步了解这首诗背后的作者?读其文而欲知其为人,大概也是人之常情吧?对一个作家的邂逅、了解、钦佩,乃至追随与信仰,不正是这样发生的吗?
是的。但我们会喜欢一位作家,爱上一位作家,通常都是先被其“文字”打动,受到其“语言”的感染,有了情感反应,才会开始想要了解更多,走入他的“世界”的,不是吗?为此在教学课堂上,这“前奏”(对作者的语言文字、情感进行真切的体味),这先让学生"动心动情“的动作不是更重要吗?
kuanghong 写到: 我反对从作家的生平或历史地位出发,去解读作品。毕竟作品才是第一位的,种种后人对其的梳理与归纳只能是第二位的,而且很多时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用二手资料去解读一手资料,只能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形象来说,就是自己挖洞再跳进去。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该由感性入门,在此基础上才能走向理性。对作品有了感觉,才能进一步分析。
关于这问题,我觉得还有很大讨论的空间。
单就诗学传统而言,历来中国有“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而在西方却有”诗歌是一种制作“(”poem is something made ”,希腊词poima(诗)来自piein(制作))之说,所以在赏析诗歌时,究竟该以“作者”为意义之源,还是坚持只以“文本”为意义之源,对于有关诗学传统理论的差异点和文化语境大概还是无法不予以考量的。
kuanghong 写到: “从这几首诗中,猜猜罗大里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并不是想把罗大里的为人给说实了,而只是提供一个思维空间,让学生再一次细读诗歌,捕捉诗歌传达给他们的感觉。这难道不是欣赏诗歌的一种方法吗?
您说的“并不是想把罗大里的为人给说实了”主要是指只把“从罗大里的诗歌看罗大里的为人”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对吗?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虽不赞成您“以诗论人”,但在看您上完整堂课后,感觉上又不至于觉得“太扫兴“之故。另外,以“对话”方式取代传统的“传授”、“训练”型教学方式固然也是您当日的课堂魅力所在。
只是若要选择作为“手段”的话,我想还是得回到诗歌的“内涵”,回到“诗歌本位”,回到罗大里用笔写成的“话语”中去倾听罗大里的声音,而非让学生通过字面去臆测罗大里的“为人”(关于艺术形象与作者实际形象等问题,前文已提及,不再赘述)。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有限的“信息容量”去猜想罗大里是怎样的一个人,其结果也将流于片面。根据光宏不打算把罗大里的为人给说实了的说法,这结果固然不是最重要的。但从过程或赏析诗歌的视野角度来说,我想还有更好的选择(如文体层面,精神层面,语言层面等),选择通过罗大里的诗歌看罗大里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看似有联系,但实际已流离,并无法刺激学生去把玩、体味诗歌语言,去感受文字的力度与质感,也和光宏提到的想藉此“捕捉诗歌传达给他们的感觉”有所距离。
返回页首
[ 120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