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与评课_2023

如何可以把学校教育做得更好?

版主: 微沁vivien

回复
头像
老黄
Site Admin
帖子: 28979
注册时间: 29-07-05 周五 12:07 am
来自: 太平 --〉关丹
联系:

四年级
课型:写话教学
教材:《情绪小怪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头像
老黄
Site Admin
帖子: 28979
注册时间: 29-07-05 周五 12:07 am
来自: 太平 --〉关丹
联系:

一堂课最重要的还是看学生在课后带走了什么。
我问实习生学生课后学到了什么?他也意会到就只是顺利上完一堂课,教师主导了一些东西,学生也给予配合,完成了任务。

本来实习生列的目标是——语句通顺地写下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并对其进行描述,感受写话的乐趣
不过这个“理想”太含糊。

(1)写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也需要语句通顺?(我最喜欢蓝色,我喜欢白色,像这样的句子会形成障碍?)
(2)对“其”进行描述是什么意思?“其”应该是代指颜色,那么对颜色要如何描述?(白色就像一团棉花,障碍着视线却不耀眼?)
(3)做到以上这两点,就可以“感受写话的乐趣”了?(若感受到写话的乐趣,会经常写、不断写吧?)

显然,目标应该要调整,以让它更明确,更容易测量。

##########################################

教学实况

1)实习生从上一堂的回顾开始,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颜色。(没有达到“交流”的效果,学生只是回答问题)

2)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讲述。
图片
(实习生讲得太快,大概在说的时候,感觉教学不连贯了。这本图画书要谈的是情绪,以颜色来代表心情。和“我最喜欢的颜色”不太搭配)

3)实习生分发颜色卡片,让学生自由书写他们喜欢的颜色,并加以“描述”。
部分学生的成果:
图片

图片
头像
老黄
Site Admin
帖子: 28979
注册时间: 29-07-05 周五 12:07 am
来自: 太平 --〉关丹
联系: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个步骤,实习生预算的时间是20分钟。操作时稍微长,大概有30分钟。
好些学生不会书写。

4)用15分钟和学生交流,让他们轮流报告所喜欢的颜色和原因。
(学生的声音稍低,无法集中全体聆听。因此这个时候更像是实习生在审查学生的“答案”。)

5)结课。
头像
老黄
Site Admin
帖子: 28979
注册时间: 29-07-05 周五 12:07 am
来自: 太平 --〉关丹
联系:

评教学策略

实习生这堂课其实是要训练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话题很简单,就是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某个颜色。
要知道,低中年级小学生理性思维还不强,教师所选的课题,会决定着他们的表达是不是好。太过理性,学生的思维去不到,便会出现写“公式化”的话语,不是“我手写我心”。最好的话题是从感性出发,学生就写自己的感想。

我曾经著文呼吁教师别再训练学生讲假话:
别再让小学生说假话

写颜色可以吗?
如果要学生说蓝色代表忧郁,这就要落入“背书”的陷阱了。

实习生想用绘本刺激学生的思考,乃至当着下水文启发学生书写,这是吃力不讨好的。所幸他在讲述绘本时,有所察觉,很快带过。

用颜色卡让学生书写是个很好的点子。
像上面的红色卡片的写话,就是个不错的例子。

我觉得这堂课的策略可以是这样:
导入时让学生自由说说喜欢的颜色,以及简略说说原因。
这时候纯粹为了热场,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思维有个定向。
然后,就告诉学生因为时间不足,无法让他们一一讲述,因此要求他们写下。这时候颜色卡可以发挥“刺激”的作用。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卡,先到先得。拿到红色的就写红色,也写出自己喜欢红色的原因。

写话训练,不一定要遵循先说后写的顺序的。
请参阅:我手写我口

若要训练写话,最好就是课堂上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写,写后还要交流。这两段时间都要足够,不要太匆忙。

也许大家会惊讶,四年级小朋友怎么写出“粉色很梦幻”,“紫色很尖利”?其实这是因为实习生在课堂上当了活字典,有求必应,学生一有不会写的字,他就写在前面白板上。这个方法我是很不鼓励的。学生会“偷用”这些词句,不管他是不是明白。

图片
图片

教学同时要兼顾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一有不会的字就举手求助,这是不好的习惯,不该纵容。
课室里的活字典

分享与交流的时候,应该要注意气氛的营造。
教师要善于串场,把学生的作品形成一个有机的活动(学生在写话时,教师的巡视非常重要,巡视时不只是应付学生的要求,而是看他们写了什么),比如听听喜欢蓝色的怎么说,再听听喜欢红色的又怎么说……最重要是扣紧大家的注意力,听别人的,不要变成教师在前面考核个别的学生。

若能做到这样:
学生课后还会在想:下次我一定说我喜欢XX色,因为我……

这才是一个有意识的培养能力的课。
头像
老黄
Site Admin
帖子: 28979
注册时间: 29-07-05 周五 12:07 am
来自: 太平 --〉关丹
联系:

年级:二年级
课型:写话教学
教材:《父与子》漫画
图片

教学构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头像
老黄
Site Admin
帖子: 28979
注册时间: 29-07-05 周五 12:07 am
来自: 太平 --〉关丹
联系:

教学策略

实习生列“根据连环图完整地写出自己想说的话”为教学目标。
根据这个目标,我们知道:
(1)教材是连环图——《父与子》漫画
(2)希望学生做到的是——完整地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3)要求——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这个目标是非常明确的,而且符合母语教学的要求。写话贵在让学生“我要说”,而不是“要我说”而已。所以教材一定要有刺激性(injection),也就是激发学生有话想说。虽然一般上会鼓励采用日常生活的话题,且是具有新意的,不过教师有时在选择教材时,也可以尝试选择一些经典作品(文章或图片),训练学生解读作品后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个漫画应该还可以刺激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的要求也具体。母语教学不外是训练学生不断加强通过语文吸收新知(读或听),也学会用语文表达自己的想法。(二语是学语文,可以模仿,不一定有自己的想法)《父与子》这一则漫画还是有张力的,可以作不同的解读。要鼓励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里的完整,不是过去常要求学生说“完整的句子”,而是意义完整的意思。

说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要长期训练的。我们鼓励教师多往这方面下功夫。选用不同性质的教材,制造一定的语境,都是训练过程中可以选用的教材。
头像
老黄
Site Admin
帖子: 28979
注册时间: 29-07-05 周五 12:07 am
来自: 太平 --〉关丹
联系:

教学构思

导入:实习生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看的漫画导入,转折点是“今天不看漫画,要当漫画家”。然后告诉学生写话的具体要求。

#创设的情境并不流畅,无法把学生引入要学习什么的情况。“漫画家”很突兀,漫画家的责任是什么?不是画漫画吗?今天要漫画?提写话的要求同样也是叫人摸不着头脑。如果在话题(喜欢看什么漫画)打开后,学生进入“漫画世界”,思维有了定向后,扣紧这点告诉学生:你们都有各自喜欢的漫画。老师发现你们看的多数是本地或日本的漫画。日本的漫画很吸引人,不过大多是长篇故事。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则只有六格的漫画,西方国家的,德国,作者是卜劳恩。……(简介《父与子》)

教学过程:实习生采用逐图细看的方法,引导学生解读图意。步骤一重点在口头说,只看图一和图二(15分钟)。步骤二是写话,图三到图六(25分钟)。最后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10分钟)。

#逐图讨论是败笔。就像看绘本,一定要先完整地看过,再来逐图讨论细节(可能一些伏笔)逐图讨论,让学生在不知道下一幅图是什么的情况下说话,不断很容易变成他们熟悉的“看图写话”课,而且会浪费时间,说了一些与下一个图无关的内容。
实习生采用的学习单也是一个败笔。当他发下学习单时,学生就回应:”哦!要看图写话。“可以预见的是,他们就按着老师的要求,逐图写一两句话意思意思。

图片

结课:要学生说说今日所学的心得。

#这是很奇怪的要求。过于开放,开放到学生可能不知道该说什么。最后落得”学会了写话“结束。
头像
老黄
Site Admin
帖子: 28979
注册时间: 29-07-05 周五 12:07 am
来自: 太平 --〉关丹
联系:

看看学生的成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显然,实习生的引导,无法落实他设定的目标。学生完全处于被动,”要我说“,所以我就说,都是在看图完成句子。他们没有想法,因为教学过程中,实习生并没有指导他们如何为连环图立意。没有意图的创作是空虚的,没有主旨的阐述也是空洞无物的一堆文字。例如第二图,大概都写”小男孩在树下看报纸“。为什么在树下看报纸?没有想法的话语,只是在”学语文“,不是”用语文“,不符合母语教学的要求。再说,实习生逐图引导也不仔细。第一图有学生写”小明去拿报纸“,也有”大哥哥给小明报纸“。观察图意,要看清楚人物。大人是穿”制服“的,还有帽子,像我们这里的邮差先生。他有个大包包,转着的都是报纸。他的手,右手伸向小孩,左手拿着报纸。何故?这些都是关键。若不引导,学生会忽略,以致写出不符合图意的句子。

实习生给后进生提供句子选择,”标准答案“也不太符合图意。

图片
头像
老黄
Site Admin
帖子: 28979
注册时间: 29-07-05 周五 12:07 am
来自: 太平 --〉关丹
联系:

我的意见

备课
备课得仔细,尽量接触大数据,以便可以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教师备课时,应该在线上多了解《父与子》。
百度 写了:《父与子》(Vater und Sohn)是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E.O.Plauen)创作的漫画作品,于1934年12月13日至1937年首次刊载于《柏林画报》。该作品在发表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之一,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
该长篇连环漫画溢满了埃·奥·卜劳恩对三岁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爱子之情,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
丰子恺 写了:这种画法值得中国人采用,这是不用文字而单靠图画来描写事件,表现意义的一种艺术;不识字的人也能够完全了解,完全欣赏。图画的宣传比文字的宣传更为有效,而无字图画的宣传尤为有效。
马炅 写了:画中的主人公是父子二人,父亲童心未泯,他既是孩子的父亲,又是孩子的好友。由于年龄差别和性格上的矛盾以及两人碰到的一些奇遇,造成了可笑又感人的趣事。它内容深刻动人,极有幽默感所以流行很广,而且整幅漫画全无文字对话,内容和表现技法都堪称上乘。
马炅主编,新媒体丛书 新媒体多格漫画创作,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12,第17页
重要信息:《父与子》的创作特色是不用文字,只用漫画。因此,第三图那句“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地球”实在是画蛇添足的续貂之作。可以删除。画面还是可以猜测出图意的。孩子在发问。

此外,《父与子》创作年代是1934年,那时是过了一战,希特勒已经上台,即将迎来二战。我们也该了解时代背景,特别关注何以“报纸”成为漫画中的知识泉源。断不能把其时的报纸和今天的报纸画上等号。


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是要训练的。
也许一堂课做不了多少,但却要鼓励学生说“完整的”概念,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学会表达自己。

我和学生议课的时候,我问他们这个连环画要表达什么?请确定一个主题说出来。
甲说:阅读是很重要的。小朋友会用零花钱买报纸来看,看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事情,他去问大人。有趣的是,他问的问题把大人也问蒙了。结果大人在一番思考后,也决定各买一份报纸来读,充实自己。

乙说:知识就是力量。小朋友爱阅读,会把零钱去买报纸来读。买到报纸,他总是即席翻阅,吸收里面的信息。遇到不懂的,他去问大人。没想到的是大人也被问倒了,显得不知所措。小孩儿讪讪离去。等他再回来,竟然发现大人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报纸。还真印证知识就是力量,要在生活中多多阅读,以长知识啊!

我称赞他们,说的很好。这就是完整的一段话,把自己的想法表达了出来。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思维,可以训练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重点就是,一定要他们用语文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被动地在学语文,“报告”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事项而已。

写话教学,尽量安排足够的时间书写,也要安排时间讨论。讨论的环节,不要演变成是老师在检查学生的成果,时间就在问答之中度过。要做到“分享”和交流。可以考虑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他们各自的成果,再选择一个最好的,写在大白纸上面。四人互相纠错。过后,让四人讨论的成果有机会展现在大家面前。可以让学生投票。头票其实就是用精美书签贴在他们最新换的作品上面。过后教师才参与讨论,评定学生的评价是否合理。
回复

回到 “学校教育”